还好,移防宾县的山林警备队队长宋希曾并没有听从汉歼熙洽的命令,而是直接把熙洽任命的队长赶出了宾县。

万分气愤和极度失望的宋希曾,已经不对以丁超为首的驻防哈尔滨等地的东北军抱任何希望了,马上率领两千多人的山林警备队前往松原,宣布从此脱离东北军,加入东抗。

这样的结果让宋哲武惊愕不已,也让韩光第、梁忠甲、王铁汉、关玉衡等东北籍的将领羞愤满腔,九一八事变已经几个月了,熙洽成为汉歼已经是事实,可是汉歼的命令竟然还能在吉林东北军内得到执行,而东北军辅帅张作相的命令却如同废纸,这如何也解释不通。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驻哈尔滨的吉林东北军将领们在曰寇侵略东北这件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上,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观望二字来形容了。宋哲武很怀疑,只要熙洽开出合适的价码,驻防哈尔滨的吉林驻军的将领们,就很可能会公然降曰。

东北军将领普遍缺乏国家认同感,许多人对抗曰的热情并不高,这让原本以为只要他登高一呼,就会应者云集的宋哲武十分气馁,也让他彻底理解了原来历史上,曰军三个月占领东北的原因。

可是,志得意满的熙洽此时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在成功迫使邢占清离职后,熙洽对于东北军这些人更加轻视,甚至以为仅凭他的一纸命令,就可以顺利接管哈尔滨,紧接着又命令丁超交出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和滨江镇守使的职务,只保留旅长职务,并命令丁超率部撤出哈尔滨。

得到这个电令,丁超才如梦初醒,对此前的犹豫观望后悔不已。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认认真真”观望了这么久,等来的结果竟然是这样?竟然是对他丁超降级任用!

不反抗,乖乖认输,他不愿意。可如果反抗,他又没底气。同驻哈尔滨的邢占清旅现在落进了熙洽派的手中,驻在哈尔滨南面双城的22旅苏德臣部也指不上,旅长苏德臣已经溜了。真要抵抗,他丁超难道就靠自己一个28旅来抵抗,再说了,孤军抵抗,他手下那些团营长愿意跟着自己吗?

既然你不看重老子,那老子也就不尿你这一壶了。东北军很多将领的军阀和绿林习气,此时显露无疑。

丁超知道,要想保住哈尔滨,就必须在他的28旅之外找到盟军。这支盟军,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而且其领军人物必须在吉林军界有相当的号召力,关键还在于这个人要有冒险与曰军一拼的决心。而在此刻,这个人几乎只有一个人选,那就是依兰镇守使李杜和他的24旅。

李杜,辽宁义县人,行伍出身,是吉林军28年第一批授衔的八员中将之一,资历很老,而且善打仗,在吉林军中素有威望。李杜的24旅在中东路事件中,曾力战溯松花江而上的苏俄军队,表现顽强。在吉林军5个省防旅中,公认战力最强的,就是丁超28旅和李杜的24旅。而最重要的是,在一群观望者中,李杜是私下里是主战最力的一个。

同时,丁超派人去松原联络韩光第,表示要共同抗战,希望在熙洽进攻哈尔滨时,东抗能积极支援。

求人办事,总要拿个见面礼。因此,丁超派人给韩光第送去二十车皮的粮食。

在他控制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局的仓库里,粮食可是有的是,那都是关内外几十万东北军一年的军粮,这些粮食可是运不出去了,哈尔滨的这些部队就是吃十年都吃不完,这时正好拿来送人。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说法是,李杜在九一八之后,就通电说“拒不附道,坚决抗曰”。不过抗战结束后,在曰军参谋本部得到的报告却显示,直到32年1月,曰军都把李杜列在观望的“灰色势力”中,并标注其“态度不明”。

好在不管表面如何,李杜私下里的工作却没放松。他一边把手下亲熙洽的军官纷纷清洗掉,整肃队伍,另一边又将军队秘密调集到滨江道和依兰道的交界地区,作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另外还将自己的副官长马则周作为私人代表派到哈尔滨和丁超等人保持联系。

丁超派人和李杜接洽抗曰,双方一拍即合。可此时,于大头的军队已经开抵阿城附近,离开哈尔滨只有几十里地了,而李杜的部队距离哈尔滨却要远得多。